KOK足球APP下载

Sorry. This page is not yet translated.

战“疫”时刻,洞见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十年 | 首届kok中国医疗健康峰会独家纪实(2)

summit2-1

当互联网、大数据和AI逐渐成为新基础设施的时候,未来十年,我们认为医疗健康将是最先受益的行业之一,并迎来爆发式增长。

虽然趋势不可阻挡,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新十年的开端是以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为注脚的。近一个月以来,全球的医生、研究人员和医药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寻找或研制特效药物。近日,一些陌生的药品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瑞德西韦、阿比多尔、达芦那韦……人们期望它们为患者带来福音。

疫情终将成为历史,然而讨论还会继续,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路径。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将分享来自全球知名药企和医学院的6位资深人士对“未来十年,中国医药创新的舞台有多大”的洞察。他们在今年首届kok中国医疗健康峰会上,从多个维度为中国医疗健康创新的未来十年勾画脉络。

巨大需求+政策扶持+资源倾斜=中国医药创新的核心动力

江宁军 基石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十分迅速。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总值已高达1300亿美元,全球仅次于美国,而且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约10%,超过全球平均增长率(约6%)。虽然发展迅速,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相比美国,我们依然面临创新药研发不足的困境。以癌症为例,中国的新发癌症患者2018年总数是美国的约2倍,但中国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低于美国。而且,相比美国癌症患者死亡率降低的趋势,中国的癌症死亡率还在不断升高。

但是纵向来看,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仿制药的快速发展、医药价格的整体大幅度降低、新的医改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等。一方面,满足中国社会对医药的巨大需求依然是整个行业创新最根本的动力,另一方面,政策的鼓励扶持和大量社会资金、资源向医药创新领域倾斜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我们看到这个领域崛起了一批创新药企业,它们不仅在创新药物临床开发、生产能力方面建立优势,还在某些领域提升了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大药企面前树立了自己的竞争力。

中国医药的创新不只在于研发,还有商业化路径上的创新

王磊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

一般来说,我们一提到医药创新,就会认为这是研究人员的“专利”。实际上,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离不开商业化路径上的创新。以阿斯利康为例,我们不只是一家生产和销售药物的公司,更是一家为患者提供医药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

第一,与其说关心卖了什么药、多少药给患者,我们更需要把焦点放到什么样的药品和治疗方案是对患者最有利的方向上;第二,与其只把产品面向那些绝症晚期的患者,开发只能帮他们多生存3-6个月的药物,我们更需要建立针对患者疾病的“全周期”管理能力,使得医药商业化的路径从“治疗癌症”转变到“预防癌症”上来;第三,与其只关注自身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业整合能力,以患者为重心,把他们最需要的药品推向市场,这个过程中也包括帮助中国的创新药和中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在医疗健康创新的机遇面前,各国都是平等的

刘勇军 赛诺菲集团全球研究部总裁

无论是对中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医药研究人员,创新的机遇都是平等的,而医药创新本质上都是为了进一步满足那些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医药创新。

第一,畅销药物需要进一步创新。以修美乐(Humira)为例,这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知名畅销药物,每年的销售额近200亿美元,治疗效果在患者群体中有口皆碑。即便是对于这种畅销药物,它的“长期缓解率”(long-term remission)也只有10%-20%,大多数患者还是会受到这些疾病的长期困扰,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研发创新药物,才能让患者获得更高的长期缓解,甚至最终治愈。

第二,还有很多疾病尚没有有效药物来治疗。以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目前很多药物都没有在治疗上取得进展,或许我们需要回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寻找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与此同时,机遇也蕴藏其中。如果你想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医药企业,那就最好去做别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没人能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人才、资金和政策缺一不可。

因此在创新的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医药创新方面,中国是以更加年轻、更有生命力的姿态加入到竞争中。中国的很多生物科技公司规模不大,但是敢于勇往直前,而且它们在国内不太容易受到大药企和成熟体制带来的掣肘与负担。

政策改革是驱动中国医药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让中国药企走向世界

傅涛 再鼎医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如果把时间放到十几二十年前,全球医药创新的生态圈里是找不到中国的位置的。行业人士都清楚,过去在中国做新药研发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中国的药企也几乎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一个药物的国际临床实验中。但是这些年的政策改革让整个局面发生了扭转,中国在全球医药研发的生态里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再鼎、基石这类医药企业来说,我们现在可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医药创新中,并且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公司进入国际临床试验。这对于中国整体生物科技产业来说,是变革性的,而且带来了很多在中国研发新药、新疗法的机会。以细胞疗法为例,南京传奇生物研发的靶向BCMA疗法经过了杨森制药的认可,在美国应用于临床试验。这种研发在中国、临床在全球的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Acceleration, Big and Complexity——中国医药创新的三个独特条件

杨青 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首席商务官

中国的医药创新环境和全球其他地区相比有三个独特条件,速度快(Acceleration)、规模大(Big)和复杂多样(Complexity),可以简单总结为ABC。

第一,Acceleration。15年前,中国的生命科学创新生态系统远非今日可比,中国医药创新迭代更新的速度远超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生态体系。

第二,Big。中国的医药市场不仅在全球规模第二,而且整个健康生态系统演进的范围和幅度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政策层面的变革,比如4+7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政策等。政策上紧锣密鼓的创新也在激励企业家、投资人和科学家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智慧。

第三,Complexity。美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是波浪式的,从传统药厂到生物技术再到AI、大数据赋能的生物科技,总体上是一个阶梯性的发展路径。而中国不同,所有的改革和创新都是在各个层面和领域同步进行,这给行业管理者,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决策都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体说来,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ABC特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给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更具挑战。

科研院校可以和产业更紧密合作,让医药创新更“接地气”

尹鹏 哈佛医学院系统生物学教授

药物研发包括靶点的确认,化合物的合成、筛选,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等诸多环节。科研院校可以对各个环节都做出贡献,包括提供关键的科学基础、前沿的洞察认知、直接的技术改进和全新的诊疗手段。科研院校往往汇聚了行业顶尖的智慧和资源,而且和企业不同,一般不会有诸如股价、财务回报之类的考量。因此在医药研发的最前沿,科研院校可以涉猎更广、自由创新,不受羁绊。

但是相比企业,科研院校的工作容易“天马行空”,常过于侧重“发论文”式的研究,很多成果不太容易很快落地去造福人群。因此如何去激励引导院校的研究人员更接地气,多做些可以给患者带来切实益处的工作,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起在期刊上多发几篇论文,多几个文献引用,能够真正依靠科研给社会的医疗健康做出实际贡献,是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建立目标一致的多方合作机制,由科研院校、医院、企业、体育和市场的力量携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