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k曹弋博:用医药知识作火把,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 kok七问之谈
kok曹弋博:用医药知识作火把,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 kok七问之谈
kok体育的“七问之谈”(Seven Questions WITH)通过7个简单的问题,探寻创业路上的成功密码。被访者均为kok体育投资人及成员企业创始人、CEO,在他们的奋斗道路上,收获了哪些经验?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关于创业的诸多问题,你或许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期我们邀请到kok体育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曹弋博。拥有国内首批临床药学硕士教育背景的他,一路从管理咨询顾问成长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他所有身份的改变都源自同一出发点——让个人专业知识对患者的帮助得以最大化。
在他看来,医药行业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事业,他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为推动医药行业进步做贡献,从而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同时,他也在不断拆解并尝试突破自身局限,拓展新的可能性,因为“局限性是相对的,大部分人在认定自身局限性之前,其实还没有为突破它付出足够的努力”。
在本文中,他将与我们分享以下问题:
每天工作的驱动力是什么? 有什么推荐的工作或生活习惯? 对医药领域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你觉得自己身上有怎样的特质,这种特质从何而来? 有什么推荐的工作或生活习惯? 有哪些想要尝试或者希望学习的事情? 最近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和兴奋的事情?
Q1 每天工作的驱动力是什么?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概括了我工作驱动力的一大来源。作为一名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人,我很幸运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投资优质的企业,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这也是这一领域投资的魅力所在,它首先是一份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事业。
而我曾经学习的医药知识给了我火把,我想用它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最大化自身专业能力的影响,是我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我曾是中国最早一批临床药学硕士,按照原有轨道,应当成为国内最好的药剂师。药剂师的工作很有价值,但一位药剂师所能帮助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将管理咨询作为了职业选择,加入了麦肯锡公司。一方面通过帮助跨国药企、器械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引进产品到中国,满足国内医疗需求;另一方面也支持内资企业重新排列业务线,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份职业放大了我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它所能产生的价值,从改善患者个体的健康状况推进到了改善医药企业的健康状况,从而为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益处,惠及更多患者。
不过管理咨询所帮助的企业大多已发展相对成熟,而投资则可以帮助更早期、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通过资金杠杆进一步放大医药行业发展的机会。比如我所投资的企业,有的能够帮助冠心病病人获得更好的支架手术效果,有的能帮助慢阻肺病人更好地吸入药物,还有的能通过快速检测提升人民日常食品安全,它们的特异性产品和服务帮助很多人改善了治疗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
Q2 有什么推荐的工作或生活习惯?
有一个习惯可以和大家分享,它既是生活习惯又是工作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不喝刺激性的饮料,咖啡、茶、运动饮料都尽量不喝,不依赖这些东西“提神”。我坚持认为,疲劳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外力对抗疲劳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我会极其紧凑地安排工作,但尽量保持合理的休息,这样在工作时能够保持精力充沛,效率也是最高的。 作为一名投资人,日常工作纷繁复杂,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需要借助更多的其他经验来优化自己的时间安排。举个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时间安排极致的最大化:在经常出差的机场,我会清晰地知道哪一个出发区的门可以最快速通向安检,从而减少在机场内部的通行时间。不要小看这几分钟时间,积少成多一天下来还是很可观的,有时候去机场路上时间耽搁了,这几分钟就可能帮助我避免误机。而来往机场的路上,我也会在注意保密性的前提下尽量安排满电话会议,在出发去机场的路上安排外部或多方会议,因为那个时间更加可控;从机场到下一站的路上安排双方会议和内部会议,因为落地可能延误,这类会议更容易调整。 就是凭借这些习惯,我在没有任何刺激性饮品的帮助下,仍然可以经常加班到凌晨改投决文件,早起参加越洋电话会,并且在缺乏系统性健身的情况下保持精力充沛,即将奔四还能保住发际线。
Q3 对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分三个层次:自己做到最好,延展自己,找最专业的外部资源。
首先,自己要做到最好。医药行业相对复杂、透明度有限,并且又和技术结合紧密,这就需要创业者更加深入地考察和学习最前沿的进展,在专注自身产品的同时也要抬头看世界。当你抬头看世界时,或许会发现,自己的技术方案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那么就要及时作调整。如果没有清晰地看清前路,会将很多资源和时间,浪费在不恰当的方向上,导致丧失竞争力。就像有句话所说,“你的努力程度都没有到跟别人拼天份的那一步”,你必须先努力做到最好,以自己能看到的最高标准去付诸努力。
自身做到最好的同时,也需要更好的延展。很多时候学界和工业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掌握技术的人有时不太愿意过多接触工业界。但创业者如果想让企业发展获得更强劲的韧性,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行业内领先的公司,与他们的研究者、运营者保持密切沟通,使自身能力尽可能多地在行业内获得延展与支持。
不仅如此,创业者还应当重视和有经验的投资人多交流,获得专业投资人外部资源的支持。因为他们往往有机会看到最前沿的发展和横向行业情况,能给你一些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和匹配除资金以外更适合的资源。
Q4 你觉得自己身上有怎样的特质,这种特质从何而来?
经过系统逻辑分析与综合判断再做决策。这可能和我本身的性格有关,而曾经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职业培训也加强了这一点。
做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收集信息,然后分析掌握核心的、最重要的因素,再多维度综合评估。很多时候,人容易陷入一个单一思维的死胡同,认为某一个因素是成败的关键。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相对复杂事物经常同时有很多负面因素和正面因素,每个因素影响力权重又各不相同。只有给每个因素影响力赋权之后,最终正面因素的影响力大于负面因素,这件事才可以做决定去实施。如果你只抓住某一个因素或者仅凭正负面因素的数量就做了判断,结果很可能会差强人意。
养成这种思维模式,首先要在自身领域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丰富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有分析、解决、思考问题的框架,综合梳理信息的能力;最后还要回避人的惰性,人倾向于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容易看到一点便以为是终极答案,但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捷径通常是走不通的。
这种思维模式对我影响很大,甚至我喜欢的球队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我很喜欢NBA的金州勇士队,除了喜欢这支球队本身,更喜欢它的组织模式。在杜兰特加入前,这支球队里每个位置的球员都不是超级明星球员,但他们组合在一起,最终发挥出了比个人能力高很多的能量。这样的模式指明了除了依靠天赋型超级明星球员外的另一条球队成功的路径——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效率最高的战术和符合战术特点的球员,并组合每个人的专长将他们打造成一个输出最大化的球队。这个分析和组织球队的过程和我喜欢的思考方式很像,其实和选择投资标的方法也很像。
Q5 你业余时间会如何自我充电?
对于投资人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很少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会尽可能地和工作之外的人接触,不带任何功利属性地与不同人聊天。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各不相同,在交流中会有各种相互启发的瞬间,让你理解世界不同的侧面,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补充自己的能量,使自己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是我看世界的一个窗口和自我充电的途径。
这样的交流沟通看上去似乎和工作无关,但我从中汲取的养料,最终还是会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比如帮助我更好地和不同特点的创始人沟通,或者在多个行业结合的领域给你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对消费结合医疗这个方向的投资。
Q6 有哪些想要尝试或者希望学习的事情?
从工作层面来看,我希望进一步提升对人的判断力。投资工作让我养成了一种倾向于过度分析、过度理性的特质,某种程度上不太容易跟人建立超越理性的关系纽带。如何判断人,如何与人建立更强的纽带,是我想要持续有所改进的地方。
另一个希望提高的是生活技能。我一直想学游泳,这是经常出差的投资人锻炼身体最好的一项运动,但我一直因为心理恐惧的原因无法掌握。我特别希望能够突破对水的恐惧,一直在一步步地尝试学游泳。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还尝试了去潜水。但可惜的是经过尝试才发现,潜水可以在水中感受到重力,但游泳需要漂浮在水面上,我真正害怕的是那种失重的不安全感,而不是水本身。对我来说,游泳就是我的局限性之一。人的局限性都是相对的,大部分人在认定自身局限性之前,其实还没有为突破它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所以我还在不断尝试。
Q7 最近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和兴奋的事情?
从工作角度看,我们所投资的企业给很多人带来了幸福,这让我内心也感到很满足。比如锦欣生殖,许多人经历过无数次尝试却没办法孕育自己孩子的痛苦,但借助锦欣生殖的技术,他们实现了拥有自己下一代的愿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幸福,是一件很有价值感的事。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去年我投资了一个海外学者回国创业的项目。创始人是全球知名的细胞治疗领域专家,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有投资机构支持他回国创业,并通过他的细胞治疗技术给国内患者带来帮助。我们联合其他两家天使机构,共同支持他们完成了回国发展的梦想。在新冠疫情暴发前,这家创业公司已经完成了国内实验室的搭建,并在疫情期间坚持研发工作,而他原来的海外实验室至今还受疫情影响未能恢复。
更有意思的是,结合这位创始人的研发思路和我个人对专利知识的了解,我们还在产品研发思路上取得了一些小突破。我已经离开研究领域10多年了,但通过这个项目,让我再次获得了能够直接参与一个新发明创造的机会,这让我非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