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K足球APP下载

Sorry. This page is not yet translated.

从纯粹想象到现实趋势:科技大航海启程 | 耶鲁-kok领导力中心迎来第四期参与者

秋天大概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也是修习、认知起航的理想时刻。

10月13日晚,“耶鲁-kok领导力中心”2021-2021级第一模块正式启动,这也是耶鲁北京中心迎来的第四期参与者。之后的四天时间,他们把自己交出去,每天被思考、知识、启迪所包围。

这是一场心灵大冒险,也是一次沉浸式蓄电,更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

第四期参与者正处在一个历史交汇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创业主题的变化。回归原创和硬核的科技创新,正如互联网早期的开拓,每个创业者都可能是“无人区”的成功冒险家,也是这个时代科技原创的破局者。

在此背景下,第一模块启动仪式当晚,kok中国合伙人郑庆生与本期首度设立的“kok种子奖学金”获得者,展开一场题为“一粒种子,拓展未来科技的想象边界”的讨论——他们是星亢原CEO陈航和剂泰医药CEO赖才达。

技术创新将迎来巨大突破

kok中国合伙人郑庆生:

kok是一个全领域全生命阶段投资的投资机构,如果从我们的早期阶段投资来看,有超过70%的kok成员企业是科技和SaaS,或者科技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项目。当下,宏观环境对于创新性科技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内硅基、半导体等技术研发都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也相信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下一个十年,它们将会迎来更大的突破。

郑庆生提到,当下市场上的许多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优秀企业,大多数都是过去15年间成长起来的。但是最近几年,创业进入以科技主导的时代,从应用创新到科技创新是正在发生的旋律,当然这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

比如,陈航和赖才达这两位创业者身上的共性是:他们都是国内AI制药的先行者,而且起点都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创业都获得了kok中国种子基金的投资。

两位都是本期“耶鲁-kok领导力中心”的“kok种子奖学金”的获得者。考虑到硬科技创业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kok种子基金秉持“半公益”心态,身体力行支持科技探索者。

从他们三人的对谈中也能感知到,未来数字科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真正影响科技实力的创新,将日益蓬勃兴盛。

去技术源头发掘创新动力

星亢原CEO陈航:

创业最大的挑战是跟人性抗争,与自我抗争。我常常时刻提醒自己,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公司做那么大,我也不断地反思,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对错。

陈航博士期间所在的实验室,是物理、化学、生物的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他的兴趣所在。即将博士毕业,他开始思考去向,最心动的当然是创业。

当时MIT的创新创业气氛也很活跃,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共享经济之类的话题,但他本能地思考这不是自己能有所发挥的空间。虽然他去了华尔街一段时间,但他自认为是科学家思维而不是工程师思维。

国内对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的重视,投资机构的支持,交叉学科的化学反应,这些时代机遇促使陈航快速拥抱AI制药,2018年回国创立星亢原,以AI计算设计驱动创新药物研发。

同样感知到技术创新影响力变化的还有赖才达,他意识到,国内创业已经跳出模式应用创新,鼓励大家攻克技术源头。

剂泰医药CEO赖才达:

我们做科学的人更擅长于解决科研相关的事情,做企业更重要的吸引头部人才,经验丰富的伙伴、天马行空的想象者,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高度的挑战和责任。

在麦肯锡工作的经历,赖才达经常做的事情是帮公司延续发展。但他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将精力和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从MIT走出的创业者,本质也是寻求创造真实的价值。但他也说,这是比较辛苦的一条路,因为科技创业要验证的永远不止是市场。

学科交叉迎来释放潜能新机遇

硬科技创新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多学科交叉,AI+生物、物理与化学的合力等等。对此,陈航和赖才达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赖才达指出一种可能性,也许未来可以把人体细胞以编程的方式进行读写。扫描发现哪个部位有病毒,程序改写之后,变成一个正常的细胞。这样的想象,不是靠单纯的生物手段可以完成。背后就需要学科交叉,大量的数据处理,需要科技工具。

学科交叉目前在生物制药领域比较常见,而且主要发生在他们这代年轻创业群体身上。

往前追溯,老一辈科学家基本锁定在单一学科。比如制药,在既有的流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比较困难,学科交叉所能碰撞出的火花,很难在那样的场景下显现。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从学习进程中,便具备了交叉学科的底层逻辑。如赖才达在MIT读书期间,基本不框定专业,形成多学科研究的现状,也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而提到他们期望从“耶鲁-kok领导力中心”获得什么的时候,赖才达也提到学科交叉。作为一名理科思维主导的创业者,能获得机会进行人文哲学等不同层面的探索,这是很打动他的一点。

给科技创新多一点包容

论坛中,大家提到一个问题:当下宏观环境层面,是明确鼓励科技原创的。按当前国际形势,很多中国公司或行业从诞生那一刻就会积极地进入国际舞台。

但从市场层面来看,当下对产业颠覆性的理解和支持,还需要时间积累。最明显的,很多创业者经常会被问到,在国际上是否有对标企业做参考,以此作为市场理解企业的一种便捷途径。

“我们内心是希望做到前所未有,世界第一。但这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大家总体还是希望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哪家公司跟你做的属于一个方向,他们做到什么阶段了。但是你们绝对不能完全一样,一定要做出差异化,这就是差异化创新。” 陈航说。

虽然市场对前沿科技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加深,但探讨中的共识在于:如果要追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很重要。这也是kok中国种子基金面对早期科技项目,秉持“半公益”理念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能给真正有原创性技术的创业企业更多的支持与陪伴。

毕竟创业早期阶段,只有少数人相信的技术与产品,尤其需要包容和支持。

未来十年技术突破,超乎想象的想象

一个有价值的讨论是,郑庆生请两位创业者分享,他们眼中未来十年的技术突破会发生在哪些领域。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陈航的观点是,如果中国未来能做出自己的品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是文化自信伴随科技进步的一种实现路径。

此外,数字化于我们而言是巨大的机会。在数据形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包括生物科技、数据安全、区块链技术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赖才达则从另外的维度开拓了我们对技术的认知。在他看来,未来碳基和硅基的结合可能会有所突破,例如碳优化物质,修整体内细胞或者 dna、蛋白质等,或许未来十年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另一个层面的创新来自人体生物的模拟,想象一下,未来人可以把自己编程为另外一个生物,甚至延伸出更多种类的应用场,这都仰赖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突破。

有意思的是,kok作为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机构,有超过70%是科技和应用结合的项目。郑庆生说,不论是中国品牌占据主流,或者碳基硅基、半导体、医疗等科技研发取得突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将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而是现实趋势所在。